模板: 默认文章页 预览 模板别名: 默认文章页 确定 取消 应用 “南开青年催化论坛”成功举办

“南开青年催化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武光军发布时间:2016-04-21浏览次数:325

(编辑:倪正民 孙晓明 杨柳)4月16日,应课题组邀请,来自华东师大、大连化物所、中石化、天津大学等单位的八位催化领域的青年科学家齐聚材料学院,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科研方法。
(一)
来自华东师大的赵晨教授作了题为“生物质基芳烃的绿色催化合成”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赵晨教授简要介绍了利用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合成液体燃料和芳烃的背景意义,详解阐述了其团队在调控催化剂的C-O键氢解、C=C键加氢/C-C键脱氢性能以实现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高效合成液体燃料和芳烃方面的研究过程,同时还分享了她们在原位反应表征方面的工作。
赵晨,华东师大化学系教授、博导。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工作。2013年回国加入华东师大。目前已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专利10余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
(二)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黄延强博士以“高性能CO2加氢催化剂的设计”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黄博士详细讲解了军工领域航天航空催化剂的设计要求,并结合肼催化分解制氢及CO2催化转化等方面的工作,介绍了高性能航空航天催化剂及CO2加氢催化剂的设计思路和研究进展。
黄延强,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先后赴西班牙卡迪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专利9项。
(三)
来自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王传明博士带来了一场题为“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MTO)反应:第一性原理研究”的报告。王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基于静态吸附和动态转化动力学,建立定性分析多甲基苯分布方法的过程;随后指出就MTO反应机理而言,芳烃循环路线和烯烃循环路线无本质差异,动力学决定MTO反应网络;最后,王老师提出了基于描述因子的催化剂理性设计方法学可以应用于分子筛的设计,为催化剂的设计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四)
来自我校电光学院的王卫超教授作了题为“锰基莫来石氮氧污染物的催化净化”的学术报告。王教授围绕莫来石对氮氧污染物的清洁催化这一主题,先简要介绍了柴油机的优缺点以及发展清洁柴油机尾气催化剂的重要性,随后讲解了莫来石对于氮氧化物清洁催化的巨大效益,对该类物质的模拟计算和电子结构表征也为其催化机理提供了依据。
王卫超,南开大学电光学院教授、博导。201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2013年回国加入南开大学。近三年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ence》1篇。
(五)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徐舒涛博士作了题为“Introduction of DICP NMR Laboratory and Applications of Solid-state NMR in MTO Reaction”的讲座。徐博士首先详细介绍了大连化物所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室的原位核磁装置,然后讲述了原位核磁技术在甲醇制烯烃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构筑了MTO催化稳定阶段的反应网络。
(六)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郑安民研究员作了一场十分吸引人的报告,题目为“小孔道,大奇妙:分子筛限域效应研究”。郑老师首先介绍了利用NH3-TPD表征样品时遇到的问题,之后阐述了采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分子筛表面酸性和孔道限域效应对催化反应活性以及反应机理的影响。
郑安民,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兴趣为利用核磁共振实验和量化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催化剂结构和催化反应机理。目前已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七)
天津大学的邹吉军教授作了一场以“航天燃料化学:热催化与光催化”的学术报告。邹教授首先介绍了热催化与光催化在航天燃料方面的应用以及在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之后介绍了光催化剂的表界面调控增强光催化性能方面的进展,展示了课题组在利用光催化合成技术制备碳氢航天燃料方面的应用情况。
邹吉军,天津大学教授、博导。从1996年到2005年在天津大学完成了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家四青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目前已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知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
(八)
最后一场报告由我组李兰冬教授完成,题目为“分子筛催化:反应机理与材料设计”。李老师首先对课题组近几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接下来详细解释了利用谱学技术,对分子筛催化体系的整个过程进行更深入更清晰的研究。之后阐述了杂原子分子筛的合成过程,通过浓硝酸脱铝处理,然后与有机前驱体研磨煅烧,实现目标物种进入分子筛骨架,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
李兰冬,南开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从1997年到2006年在南开大学完成了本硕博阶段的学习,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美国Lehigh大学化工系工作学习。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Angew.Chem.Int.Ed.、Adv Mater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聆听完八位青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在场的同学们感受到了老师们传递出的正能量,感悟出了他们对于科研的无限热情、无畏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回顾一天的论坛,亮点不仅在于八位老师的精彩报告,还有在茶歇期间,老师们之间科研交流、老师给学生耐心地答疑解惑。
至此,本次南开青年催化论坛成功举办,期待下一次精彩论坛的召开。


开幕致辞


赵晨教授


黄延强 博士


王传明博士


王卫超教授


徐舒涛博士


郑安民研究员


邹吉军教授


李兰冬研究员


聆听


讨论


讨论